电商、外卖、造车,刘强东的商业版图不设边界。
京东开始造车了,造的是物流卡车
此前,雷军造车被戏称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豪赌,最终却演变为一场令行业侧目的“神话”。如今,刘强东带著同样不容置疑的笃定,站到了同一聚光灯下。自此,京东造车,不再只是传言,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近日,在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中,京东物流首次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VAN。这标志著京东正式入局无人驾驶汽车领域。
据京东物流消息,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
而且,京东物流VAN具备最高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及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跑行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能够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
此外,其在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高频率物流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同时,相比于传统运输,其可节省约60%的成本,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事实上,京东造车早有迹象。今年5月初,就有媒体透露,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交了多个“Joyrobotaxi”商标注册申请,覆盖运输工具、科学仪器、运输贮藏等核心领域。
图源:宇飞视界
当时,业界人士就在猜测京东是不是要造车了。如今,这一猜想已经成为现实。不过,京东造的不是汽车,而是物流卡车。
刘强东和汽车的渊源,可追溯到2015年其对蔚来汽车的投资。当时,刘强东妻子章泽天的一段话还曾火爆全网。
“最初的会议是李斌来我们家,跟我跟强东吃了顿饭。他花了15分钟讲了他对蔚来汽车的想法,强东花了10秒就说yes。”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强东开始布局汽车行业。
此后,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逐渐深入。2018年,京东汽车整车交易平台上线。2021年,京东成立京东汽车事业部。2022年,京东“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将汽车配件、线下汽车养护维修整合在一起,以完整的形态进入到汽车后市场。
2023年6月,京东汽车事业部正式独立,而刘强东的汽车战略也变得更加清晰。
京东汽车事业部独立后,发布了围绕车主“买-配-养-用-换”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汽车购买、汽车精品、汽车维保、用车服务和以旧换新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汽车生态系统。这时候,京东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就已经初具规模。
纵观京东此前的汽车布局,我们不难发现,京东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并非直接造车,而是另辟蹊径,以供应链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围绕汽车全生命周期构建生态体系,试图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服务模式,将汽车模块化、标准化、线上化。
同时,刘强东也多次强调,“汽车一定是京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
如今,京东虽然开始造车了,但并非要在汽车制造领域分一杯羹。毕竟,京东目前已经成为蔚来汽车、小米汽车、越野e族等众多汽车品牌的重要销售平台,其自然不会与合作伙伴形成竞争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京东造车实际是为了推动物流建设和供应链发展,从而增强电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而京东自动驾驶卡车也有望凭借其在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京东电商和即时零售的重要护城河。
物流效率是即时零售竞争的关键
如今,电商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平台之间的比拼逐渐从单纯的价格战、流量战,深入到物流效率和服务体验的终极比拼。
这一转变在今年的618大促活动中尤为凸显。当商品丰富度、价格优惠趋于同质化,物流时效与商品即时性,成为了平台竞争的核心壁垒,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一环。因而,在今年的618大促活动中,物流时效成为了各大平台争夺的焦点。
具体来看,京东物流于618前夕发布了“助跑计划”,通过211仓配升级、高密度无人车投放、开通自营站点、大模型赋能一线小哥等方式,加码时效提升。
美团闪购则依托美团强大的闪电仓网络,以及庞大的骑手队伍,将履约时效压缩至“小时级”甚至“分钟级”。
此外,淘宝与顺丰联手推出高品质物流服务“极速上门”,覆盖全国300个城市及三大经济圈核心区域。同时,淘宝闪购也作为淘宝大促的重要增量渠道,参与到618活动当中。
这足以证明,在数位化与快节奏生活驱动下,即时零售正以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重构消费场景。同时,即时零售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补充渠道,而是电商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核心战场。
为此,京东今年推出了外卖业务,并以“品质外卖”作为切入点,通过“零佣金+全社保+百亿补贴”组合拳直击美团腹地。截至目前,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品质餐饮门店入驻超过150万家,外卖全职骑手数量也超过12万人。
图源:京东黑板报
面对即时零售这块大蛋糕,阿里也当仁不让,上线了“淘宝闪购”业务,并联手饿了么,通过与品牌商家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打通了天猫官方旗舰店和小时达的货盘及价格,满足了消费者对即时零售半小时达的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淘宝闪购日订单量已经突破6000万单。而且,从订单结构来看,外卖范围已向全品类大幅拓展,零售订单同比增长179%。
图源:饿了么
值得一提的是,饿了么、飞猪还加入了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这意味著,未来在即时零售领域,三者将加强协同,全面打通各项资源,构建更加完整的大消费服务体系,从而推动阿里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战略布局。
事实上,除了美团、京东、阿里三大巨头,抖音和拼多多也在布局和加码即时零售市场。
具体来看,抖音正通过“内容引流+本地化商家+轻资产配送”模式加码即时零售。
今年3月,抖音宣布将小时达带货权限向全量电商达人开放。
同时,抖音电商目前正通过与顺丰、京东物流、申通等物流企业的合作,加速近场电商的战略布局,企图在即时零售市场也分得一杯羹。
此外,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正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试验自建商品仓库,预计将于8月上线即时配送服务,并以类似京东秒送、淘宝闪购的速度送货上门。
这意味著,未来的即时零售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而各平台想要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放大自身优势,逐步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壁垒。
需要注意的是,在即时零售战场上,AI算法、大数据预测、自动化设备等技术创新是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因而,谁能最先实现技术创新、有效整合资源,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就目前而言,京东的物流网络技术暂时走在前面,其凭借“京东物流超脑”,将AI、大数据、运筹学等数智化技术与物流各环节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网络的智能规划,并动态调整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线路,从而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如今,京东物流VAN的出现,或将京东物流的竞争壁垒构筑得更为稳固。
但是,阿里和美团当下也正加大对AI技术的投入。未来,这场围绕“30分钟生活圈”的商业革命将持续升级。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